|
|
日 | 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
---|
彭辰陽
1998年,我隨射陽縣“賣菜團”,“拎著菜籃子闖關東”,途中路過萊陽、煙臺。煙臺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沿海城市,便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。今年端午節(jié),借助高鐵這一便捷的交通工具,我終于再次走近煙臺。
煙臺之名,源于明代那段波瀾壯闊的抗倭歷史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為抵御倭寇的侵擾,朝廷在今煙臺山一帶設立了“奇山守御千戶所”,并在山頂修建了烽火臺作為軍事瞭望塔。每當倭寇來襲,守軍便在此點燃狼煙,傳遞警報,“煙臺”之名由此誕生。這座瞭望塔歷經(jīng)600余年風雨的洗禮,至今仍傲然屹立于煙臺山巔,宛如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,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。原來,烽火臺不僅屹立于北方的長城,還屹立于東部沿海。
曲延科
20世紀90年代,為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發(fā)展,牟平縣在加強農(nóng)村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上,以五年的時間,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家庭建設工程,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通過優(yōu)化社會細胞推動農(nóng)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。那時我正在牟平縣委宣傳部工作,并參與了家庭建設的全過程。30多年過去了,那段不尋常的工作經(jīng)歷,我至今仍難以忘懷。